thinking_about_study


近期学习的反思

大晚上被室友美食“放毒”,不大复习得下去,索性做一点反思。

高中的学习和大学还是有许多区别的。就课内知识(指算学分绩的考试课)而言,最大的差距就在于课程的容量——大学一门课一个学期的知识点,往往就比高中一个科目一年的知识还多。每学期来上那么几门——每门都是全新的知识体系,再加上不一样的授课方式,自我修正与评估方式,大学与高中不同的时间安排方式,往往会让人在期末焦头烂额。

主要问题,还是在于“节奏”。

无论做什么事情,“节奏”都很重要。唱歌需要节奏,玩游戏需要“节奏”,考试需要节奏,安排时间也需要节奏,CPU也通过时钟有自己的节奏。节奏,就是一串有规律的序列。一旦符合这个规律,万物的齿轮就会顺畅的流淌起来,反之,则处处受限。节奏就像喜欢的音乐类型一样,因人而异。找到自己生活的节奏,不要被别人“带了节奏”,因为一个适合自己的节奏,是一个能让效率最大化,意志力损耗最小的“舒适区”。 心理学上有所谓的“飞轮效应”,“惯性效应”阐释了习惯的重要性。从哲学一点的角度上来说,人最害怕的是未知和不确定,于是我们发展科学来拨开未来的重重迷雾,发现规律,利用规则构建这个世界。

咳,好像扯太远了。简单说,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

说回学习上来。总的来讲,学习是一个“认知”到“知识”再到“技能”的转化过程。
在高中,训练的侧重点主要在“技能”上。著名导师 图拉 · 杨 · 国锋 曾经说过,初中和高中的区别,就在于 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所需要的时间:初中或许理解了一个概念,比如勾股定理或者光的反射,立马就会用了;而高中光理解二次函数不够,还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一项技能。

高考的“选拔作用” 和 教育部所提倡的 “减负理念” 两全的方式,便是减小知识的绝对量,增大知识的应用难度,从而达到区分的目的。而习惯了这种模式的我们,往往会忽略学习最重要的“认知”到“知识”的转化过程。如果知识点永远是“点”,零碎的认知碎片不能成为一个体系,那么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会相当痛苦而漫长。

在高三,杨·国锋曾经教过“复习,刷题,总结”的训练方法。但请别忘了,他从高一到高三,都一直在强调“体系”的重要性。那么该如何构建体系呢?

一是“知识图(树)”,将知识分成板块,分出主干和支路,分出联系和依赖。网上思维导图的教程很多,或许真正厉害的老师也会提供(就我而言,大学这么做的老师极少,毕竟没有老师会带你复习),但重要的永远是自己亲手画一个。

二是把握知识的缘由。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,它一定有其起源和发展,这让其不成为一个孤立的点,而是在不断的演变中和其它知识产生了交互和联系。理解它才能掌握它。靠记忆力去强行背诵学习,是一个很糟糕的想法,效率低下且对思维的培养毫无用处。这也是我目前主要的问题。 当然,不排除有些“操作性知识”需要死记硬背。

三是方法和套路。掌握经典的例题和套路,有助于你理解知识,同时可以增加效率。这是在给自己“造轮子”,这样遇到实际的问题,你便很容易将其转化为自己熟悉的内容,提升了效率的同时,转化了思维。

认知-知识-技能,这个学习链条上,每一个环节都同样要紧。我之前的思维方式已经不适合目前的节奏了,必须要及时更正。


文章作者: Nanguobean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Nanguobean !
评论
 上一篇
2021 first half year reading 2021 first half year reading
2021上半年阅读总结前言这学期读的闲书是挺多的……小说尤其多。 总体读书情况还不错,不过只针对文学作品而言,专业书籍由于不大方便在kindle上看,所以进展比较缓慢。 唯一的缺点就是把《诡秘之主》又看了一遍……尽管确实精彩,不过还是浪费太
2021-06-25 Nanguobean
下一篇 
The Comet, the Whale, and the Hockey Stick The Comet, the Whale, and the Hockey Stick
彗星, 鲸鱼, 曲棍球棒 亚特拉斯彗星, 在1000年后还能回到太阳系.
2021-05-13
  目录